202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已满15年。作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民生工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15年来,这一民生工程从蓝图绘就到落地生根,从稳步推进到提质增效,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生动展现不同地区和机构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宝贵经验,《健康报》特别策划推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年·专刊”。
山东东营:从“落地实施”到“精细提质”
□山东省东营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 鲍建强
自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山东省东营市以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目标,通过重塑体系、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推动项目从“落地实施”向“精细提质”跨越,促进各类健康指标显著改善,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2.14%,全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64.72%;2024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服务满意度分别达94.24%、90%,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较2012年提升2.53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20年下降2.34个百分点,各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实现“量质齐升”。
政策机制与服务网络双保障
东营市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全市发展大局,以政策为引领、以机制为支撑,构建起全方位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确保足额预算并及时拨付项目资金;2009年、2019年分别印发项目实施方案与资金管理办法,卫生健康、财政、医保、民政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明确权责分工,确保政策落地。
在服务网络建设上,东营市在全省率先推进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建设,组建1895个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吸纳乡村医生、网格员、志愿者等人员组建服务队,并将服务队成员编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发挥健康宣传员、公卫协调员等“六大员”作用,形成立体化管理网络。同时,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基本标准,62.5%达推荐标准,建成社区医院15家;实施村卫生室改造提升行动,2024年完成170处改造,2025年计划改造340处,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全部配备智慧随访与远程心电设备,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规范与精细实施确保均等化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东营市聚焦“规范”与“精细”两大核心,通过健全资金管理体系、破解流动人口服务难题,构建起权责清晰、保障有力的实施机制。
为确保项目资金精准发力,东营市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建立项目管理和监测、指导机制,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财务管理要求,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列支科目,做到专款专用。完善村级经费“先预拨、后结算”机制,根据村卫生室预期完成的任务量或参照上年度同期结算经费进行预拨,预拨比例不低于所需经费的70%。各县区均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方案,合理划分乡、村两级分工,核定各项目服务补助标准,确保经费合理分配;实行资金精细化测算与结算,严格按照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发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解决流动人口均等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东营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均等化服务实施方案,以年度为单位,由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导出并统计跨县区转档的人口数量、所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名称及数量、转档前后所属县区,根据转档人口数量及所享受的服务项目、成本、数量、质量,按照一定比例测算经费,对接收流动人口增加工作量的县区、开发区给予一定的奖补资金。
智慧化与特色服务赋能健康
为破解服务难点、提升管理精度,东营市积极探索创新,以智慧化手段与特色机制推动服务升级。在信息赋能方面,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居民通过“健康东营”服务号可查询、纠错健康档案,还能接收可视化年度健康报告,50项档案务实应用功能有效落地。
针对慢性病管理,东营市推进慢性病患者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建立800余个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将4.79万名患者及高危人群编入小组,分别成立微信管理群。医务人员通过健康评估表精准指导,有效提升了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延缓并发症发生。
自2022年起,东营市在垦利区率先探索双向健康积分机制,并制定健康积分管理评价细则,在全市推开。居民践行健康行为可获积分,兑换医疗服务与健康产品;医务人员同步获得回馈积分,与评先树优和绩效奖金分配挂钩。截至目前,全市居民参与积分861.58万人次,兑换“健康礼包”38.19万人次,有效推动健康习惯养成。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智慧化随访设备全覆盖,通过动态档案质控机制,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筛选2500万余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整改问题档案12万余份,确保数据真实规范。
重庆石柱:做好“加减乘除” 推动服务从有到优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向大华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翻番,人均期望寿命提升近4岁,项目绩效评价多次位居全市渝东南、渝东北17个区县第一位,自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交出亮眼答卷。15年来,石柱县以促进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巧用“加减乘除”法,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从有到优的深刻转变。
善做“加法” 织密服务网络
针对山区医疗资源分散、基层能力薄弱的状况,石柱县从组织、资源、人才三方面发力,构建全链贯通的服务体系。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组建县级项目管理小组,设立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探索“网格员﹢健康管理专员”制度,实现健康服务“一网统管”。
加强资源下沉布局。构建“一横两纵N中心”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一横”即县卫生健康委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横向统一管理,“两纵”即建立“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基本医疗)和“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两大纵向共同体,“N中心”即建设服务能力强、能辐射周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县级指导机构季度督导,提升服务标准与质量。
加强人才队伍赋能。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改革,足额保障绩效;组建224支“3﹢N”(家庭医生、专科团队、医共体总院专家团队﹢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健康管理专员库,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7%。
勤做“减法” 优化服务体验
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石柱县通过主动干预、服务下沉、流程再造,为群众减负、为服务提速。
减少“一老一小”健康隐患。建成数字化接种门诊,目前适龄儿童“八苗”接种率稳定在95%以上;实施“基层儿童早期发展”项目,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88%;建立危重孕产妇“五色”分级管理闭环,婴儿死亡率从2010年的9.67‰降至2024年的2.74‰;每年为超过5万名老年人免费体检,开展的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阿尔茨海默病筛查等服务累计覆盖3.8万余名老年人。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县级医学影像等资源的互联互通;开展用药衔接试点,县乡两级慢性病药品衔接度达95%。
“减”化公共服务流程。建成“老年健康智能体检”系统,提供复合型体检服务,系统投入使用后,老年人平均体检时长压缩50%,报告出具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日均服务人数翻番。
巧做“乘法” 推动智能转型
石柱县以数字化改革为关键抓手,重塑服务流程,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标准化、智能化升级。
乘势夯实数字底座。搭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打通卫生健康、公安、民政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建成老年健康数据库;改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实现基层数据实时上传、自动校验,目前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72%。同时,依托“渝快办”手机客户端、“石柱县卫生健康信息服务”公众号等载体向居民开放电子健康档案,支持随时查阅与反馈。
乘势重塑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护理”,实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远程指导﹢居家护理”的立体化服务模式;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互认,实现老年人自助参保、慢性病管理等“一键通办”。
乘势实现智能管控。升级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嵌入前置数字化智能质控与高危预警模块,自动标记异常指标、识别风险。系统自动抓取诊疗数据,借助多维评估模型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分级管理,据此明确服务频次、定制清单,并将信息推送至家属端,形成“家庭共管、行业主管”的联动管理闭环。
敢做“除法” 探索服务新路
石柱县直面机制痛点,破除医防脱节、激励不足等障碍,激发服务内生动力。
破除部门职能壁垒。构建“县级公卫机构﹢县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机制,通过明确各级机构职责清单,实现预防、诊疗、康复等环节的无缝衔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人员、服务、考核”三融合机制,扭转“重医轻防”倾向。
破除绩效激励障碍。构建“指标动态化、考核精准化、奖惩差异化”绩效考核体系,设置分阶段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二次分配”挂钩,对市级奖励资金实行“县乡三七分”,激发基层动力。
站在新起点,石柱县将进一步打破医防壁垒,依托大数据推进精细化管理与精准干预,推动数据融合并向居民开放,拓展老年痴呆预防、癌症早诊早治等服务内容,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有温度、更具精度。
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与公卫互促共进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陈新梅
15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出了一条医疗与公卫深度融合、服务效能与温度双提升的特色发展之路。当居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既能治好病、又能管好健康时,无形的信任就会转化为有形的依从,公共卫生服务就能焕发出生命力。
双管齐下强能力
扎实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是让公共卫生服务“沉得下去、扎得下根”的前提。为此,中心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请进来”,通过“聚贤集美人才计划”,引入10余名三甲医院专家定期坐诊、带教;另一方面,全力“提内功”,通过“师带徒”机制,使全科医生业务能力快速提升,并鼓励医生在精通本专业外,掌握儿科、妇科等“小专科”,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中心紧跟厦门市“病种中心”建设步伐,对接高血压、糖尿病等16个病种的标准化诊疗方案,让社区医生手有标尺。
中心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激励考核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增量绩效考核激励金分配及职称晋升等与工作绩效深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温情签约筑信任
中心追求“签而优约”,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造为有温度的信任纽带。
中心在厦门市“三师共管”(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服务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组建了全市首支由三级医院主任医师直接管理的基层签约团队,建立“全专例会”制度,试点“全专联合查房”,让家庭医生在看中学、学中做,实现上级技术快速下沉、基层能力高效升级。
中心推行“班后半小时”电话回访制度,医务人员利用下班后半小时对急性病患者、调药患者、病情有波动患者进行追踪关怀;在居民生日当天精准推送祝福短信和个性化健康指导,提醒居民践行“三减三健”;结合二十四节气推送个性化“节气养生处方”;为失能患者开设家庭病床,将安宁疗护等服务送入家中。
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独特优势,打造特色中医馆,开设睡眠门诊等,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体质辨识服务;为0~36个月儿童提供中医饮食调养、穴位按揉指导,开展养育照护活动。同时,将中医药服务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对超重、肥胖人群采用针灸、拔罐、穴位埋线等疗法,有效预防代谢综合征发生。
中心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为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提供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全面推广“厦门i健康”平台,居民可在线咨询、续方、预约转诊;家庭医生则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提供服务,对慢性病患者实行“红黄绿”标精准管理,实现对危急值的及时干预。
社会共治聚合力
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能“单打独斗”,要善于借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共治”基层健康治理网络。
纵向借力,打通政策与资源通道。中心积极争取并依托集美区卫生健康局、集美街道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在全区率先将老年人体检年龄前移至60周岁。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街道通过提供经费支持,激励其参与健康管理。同时,与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紧密协作,确保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畅通。
横向联动,汇聚多元力量。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医联体,实现远程诊断、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和绿色转诊;与属地学校合作开展学生乙肝筛查等医防融合项目;与计生协会等组织协同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居民参与,医患共建助健康。中心培育了一支平均年龄超60岁的“银龄志愿服务队”,他们经过培训后成为中心的“编外力量”,在导诊、健康宣传、入户随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以“老邻居”的身份,用亲切的乡音俚语传递健康知识,增强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与可信度,形成“医患携手、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新格局。
汉冢乡卫生院:医防融合 促项目落地生根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卫生院院长 杜思远
15年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卫生院以医防融合为核心抓手,以“乡聘村用”为机制保障,以绩效改革为内生动力,以服务流程优化为实践路径,全面推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
机制创新破壁垒
汉冢乡卫生院以医防融合为统领,构建“网格化管理、团队化运作”新模式。整合临床、公卫、护理及乡村医生力量,组建4支医防融合团队,分片负责16个行政村,实现基本医疗、公卫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深度融合。
作为宛城区试点,汉冢乡卫生院率先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机制,将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通过实行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各项补助经费,落实薪酬待遇与社保,使村医成为医防融合的桥梁纽带。
在重点人群管理上,医防融合服务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汉冢乡卫生院已超额完成本年度目标,今年以来已为3380名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3160人,同比增长8%;糖尿病患者管理1198人,同比增长5%。
服务升级提效能
汉冢乡卫生院通过绩效改革、流程优化与模式创新,让公卫服务更贴心。
绩效改革激活动能。成立绩效办公室,推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医防融合绩效机制。将领导干部绩效与团队绩效挂钩,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等为团队绩效,量化下乡体检、随访等外延服务考核。创新制定团队内部绩效分配方案,将老年人体检拆解为登记、检查、健康指导等7个节点,按工作强度与技术含量定价值,由团队自主二次分配。
流程优化提升体验。以老年人体检为样板,打造“一站式”服务,设置清晰的登记区、检查区、休息区,安排专人引导;要求临床医生深度参与体格检查与中医体质辨识,提升专业性。践行“当天检、次日达、三日录”闭环模式,即辅助检查当天出结果,次日通过居民到院、医生下村相结合的方式反馈结果并进行健康指导,第三日由村医录入电子档案,获居民高度认可。
模式创新拓展边界。在医防融合框架下,打造多个特色服务闭环。创新“疫苗处方”服务,临床医生依托电子健康档案为适龄人群开具流感疫苗等疫苗处方,今年以来,累计服务超7万人次,推动疫苗接种量同比增长35%;构建“知识普及—筛查评估—干预管理”健康教育闭环,今年以来已为60%的辖区居民免费进行骨密度筛查,为200余位高危居民畅通转诊渠道。
锚定未来谋新篇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汉冢乡卫生院将不断拓展服务边界、强化能力建设、完善评价体系,推动公卫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将医防融合模式延伸至疫苗接种、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及肿瘤防治等领域,开发“防—筛—诊—治—康”一体化服务路径,实现高危人群精准预防、早期识别、规范治疗与长期随访。
优化绩效改革方案,加大疫苗处方有效率、健康管理率等医防融合成效指标权重;启动“医防融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培育“懂医疗、精公卫、善管理”的复合型队伍。
建立科学的医防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评价内容从“服务数量”转向“服务质量与健康结果”。通过内部评估、引入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与数据分析,科学衡量工作成效。